t53p164

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企改革,导致几千万工人失业,其中有一个让几千万下岗工人最不认

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企改革,导致几千万工人失业,其中有一个让几千万下岗工人最不认可的说法:国企的工人偷奸耍滑不好好工作! 现在很多95后、00后的朋友,可能对“下岗”这个词没啥概念了。但在二十多年前,这俩字儿的分量,能压得一个家庭喘不过气。 那时候,一股叫“国企改革”的大潮正席卷全国。目标很明确:提高效率,甩掉包袱,让那些常年亏损、靠国家输血过日子的老国企活过来。方向没错,但过程中的阵痛,结结实实地落在了几千万普通工人身上。 这场阵痛里,最伤人的不是丢了饭碗,也不是收入骤减,而是一种说法,一种把脏水泼到工人身上的论调:“国企就是被这帮懒汉搞垮的,他们偷奸耍耍滑,不好好干活!” 说国企工人“懒”,这事儿得看跟谁比,怎么比。 你要拿现在互联网公司“996”的标准去套,那他们确实“懒”。那时候的工厂,八小时工作制,到点下班,周末双休,还有工会发电影票,组织疗养。但这不能叫懒,这叫时代的工作节奏。 我邻居有个王叔,是当年本地一家大型机械厂的八级钳工。啥概念?那手上功夫跟绣花一样精细,外国专家来了都得竖大拇指。他跟我说,他们那代人,对工厂的感情,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。 “我们是跟着共和国一起长大的,厂子就是我们的家。” 王叔喝了口茶,眼神有点飘忽,“刚建国那会儿,啥都缺,我们加班加点,不为钱,就为给国家造出争气的东西。那时候提的口号是‘当好国家的主人翁’,谁敢偷懒?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。” 他说的是实话。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,支撑起中国工业基础的,就是这批人。他们响应号召,把青春、汗水甚至健康都献给了工厂。那时候,一个技术过硬的工人,社会地位和荣誉感,比现在的很多白领都高。 问题出在哪了呢? 到了九十年代,市场经济的大门一开,很多国企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玩了。过去,他们只需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,不愁销路。现在,得自己找市场、搞营销、抓质量、控成本。一套全新的玩法,让习惯了“大锅饭”的国企措手不及。 技术设备老化、管理体系僵化、人员冗余……这些都是事实。很多厂子连年亏损,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。 但把板子全打在工人身上,这公平吗? 工人们按时上下班,完成车间主任分配的任务,这有错吗?他们没有决策权,决定不了厂子要不要引进新技术,也决定不了厂子的经营方向。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,被牢牢地拧在计划经济这部老旧机器上,当机器要被拆解时,最先被扔掉的,就是这些锈了、却也曾无比坚固的螺丝钉。 说他们“偷奸耍滑”,更是冤枉。当工厂接不到订单,几个月不开工,工人们在车间里除了打牌聊天还能干啥?这不是他们主观想懒,是客观上没活干。这种无奈的“清闲”,最后却成了他们“懒惰”的罪证。 就在社会上对下岗工人的非议越来越多的时候,一位老将军站了出来。 他叫杨成武,开国上将,打过飞夺泸定桥那样的硬仗。1997年,这位83岁的老将军早已退休,本该颐养天年。但当他看到报纸上关于下岗工人的报道,以及社会上那些刺耳的议论时,他坐不住了。 老将军掷地有声地说了一句话:“让工人自生自灭,我不同意。” 杨成武一生信奉的,就是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。他觉得,工人们为国家建设流了一辈子汗,现在国家发展遇到困难,不能把他们当包袱一样甩掉。 杨成武的发言,像一块巨石投进舆论的湖面。它让全社会开始更严肃、更具同情心地审视下岗问题。许多人才反应过来,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社会良心问题。 根据后来的统计,从1998年到2004年,全国累计有超过三千万的国企职工下岗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这背后是三千万个家庭的生计,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转折。 在那个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年代,下岗几乎等同于“断粮”。当时很多城市街头,突然多出了无数修鞋的、卖早点的、蹬三轮车的小摊。摊主很多都是原来工厂里的同事、邻居。他们放下了昔日的体面和尊严,只为挣点钱养家糊口。 刘欢那首《从头再来》为什么能火遍大江南北?“心若在,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”,唱的就是这代人的心声。他们没有选择躺平,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,努力地“从头再来”。 那些指责他们“懒”的人,应该去看看他们凌晨四点在寒风中出摊的样子。

评论列表

陈太俊
陈太俊 2
2025-07-26 07:55
中国国企改革的,也就是非常正确。过去国企没改革,多数国企是亏损。现在国企股份制,国家个人去经营。双方都会赢利的,国家做的非常对。有人总说三道四,喊上天来没人听。